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是关于机器人厨师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可能挖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介绍相关概念,以及梳理并论证机器人厨师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为本项目提供理论基础。
1、机器人厨师与感知食品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炒菜机器人和 AI 厨师等新型技术在餐饮领域逐渐兴起,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像真人厨师一样颠勺,还能实现真人初始所达不到的自动点火加油和标准化掌握火候,一些智能炒菜机器人更能通过上位机菜单管理软件实现菜谱的数据化和定制化,极大提高餐厅的作业效率与菜品质量。
对于餐厅而言,食物本身就是餐厅的核心竞争力(Namkung and Jang, 2007)。质量是产品的属性性能(Johnson and Fornell, 1991)。顾客非常重视产品质量(Ha and Jang, 2013;Zhu et al, 2020)。以往的研究表明,食品质量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意愿最显著的属性。例如,Sulek和Hensley(2004)发现,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餐厅中,食物质量是顾客满意度最重要的预测因素,而不是物理环境和服务质量。Ryu和Han(2010)也发现食品质量是快速休闲餐厅中消费者满意度和行为意愿最具影响力的预测因素。虽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满意度和餐厅重游忠诚意愿上,但这些都表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重视。Grunert(2005)指出顾客在购买前会根据外在和内在质量线索形成食品质量预期;只有当感知到的质量足够高时,他们才愿意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因此,了解顾客对食品质量的感知是研究机器人厨师的重点。
关于消费者对机器人厨师所做出的菜品(vs真人)的质量感知,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从机器人厨师角度来看,产品的新颖性可以显著提高酷感知(Im等,2015)。研究表明,酷感知可以正向影响消费者态度(Kim和Rucker,2012;Im等,2015;Warren等,2018),如增强消费者的归属感、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愉快、高兴和兴奋等积极情绪(Runyan等,2013)。Holtzblatt(2011)认为产品酷感知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产品独特性和美观性,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惊喜。机器人厨师作为高科技产物,必然会引发消费者的酷感知,唤起消费者愉悦情绪。基于情绪传染理论,面对机器人厨师提供的菜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感到新奇和炫酷进而提高对菜品质量的主观评价。然而另一方面,文化角度来看,食物不仅被视为食物味道本身,更被视为一种创造和关怀的行为。对许多人来说,他们最早的食物准备记忆来自于看着父母做饭和组装饭菜,从而在食物和照顾之间建立了一种自然、本能的联系(Garcia-Rada et al, 2022)。这种联系往往会使人下意识地将准备食物的人的品质(如厨师的情绪、注意力、爱等)、转移到食物本身上(Johnson et al, 2011)。当厨师是缺乏情感的机器人时,顾客可能会将食物与缺乏关心或爱联系起来,即我们常说的缺少“锅气”,进而导致降低对菜品质量的主观评价。
此外,从机器人厨师的设计来看,依据相关学者的划分标准可分为低拟人化或非拟人化外观,例如具有两个人形手臂(有时也带有机械头)的机器或具有鼓状锅。拟人化指的是“将人类的特征或行为归因于神、动物或物体”(Soanes&Stevenson,2005),拟人设计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过往研究表明,拟人化增加了人们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信任(Waytz,2014),van Pinxteren等(2019)发现人形接待机器人的拟人化正向影响消费者感知信任,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人形服务机器人的感知享受和使用意愿。Qiu等人(2020)发现,类人机器人对客户-机器人关系的建立和酒店体验有积极影响,Moro等人(2019)发现,与类人机器人的互动相比,人们将类人机器人更像是一个伙伴,认为它更有用,更倾向于使用它。但是,围绕着拟人化设计,部分学者也提出了“恐怖谷理论”。恐怖谷理论认为,低水平的拟人化促进了人们对机器人的积极印象,而高水平的拟人化则唤起了人们对机器人的消极态度,如威胁感、恐惧感等(Ho and MacDorman, 2010)。Yu(2020)通过分析酒店一线员工对机器人的在线评价发现,人们对类人机器人的态度是消极的,对带有动画特征的机器人更容易接受。Erebak和Turgut(2019)发现,在老年人护理中,拟人化对照顾者对机器人同事的信任没有影响。然而,机器人厨师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通常具有社交属性(Tung and Law, 2017)。例如,酒店服务机器人作为接待员的职责是与客人沟通并提供服务(Wirtz et al, 2018)。机器人厨师为顾客提供的是实物产品而不是服务,他们在厨房工作,不与顾客面对面交流,因此增加机器人厨师的拟人化外观是否会进一步提高或降低人们对机器人厨师所制食物的质量感知,目前还不清楚。
2.感知温暖与感知能力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确定了社会判断的两个基本维度:温暖和能力,温暖通常主导感知,几乎完全捕获了人们如何判断他人(Fiske et al, 2002;El Hedhli et al, 2023)。温暖的特点是友好和值得信赖。它代表了对良好合作意向的评估。能力具有智力、效率和目标导向的特征,是对人们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的评估(Fiske et al, 2002)。这些认知图式与刻板印象有关,两个维度对消费者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有重要影响(Fiske et al, 2007)。此外,虽然温暖感知和能力感知在不同的刺激中一致出现(Fiske et al, 2007),但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境中又不一致。一些研究将热情和能力作为单独的维度(Kim等人,2019;Wu et al, 2017);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光环效应,这两个维度正相关(Judd et al, 2005);然而,一些研究表明,由于补偿效应,温暖和能力往往呈负相关(Li et al ., 2019)。
对温暖和能力的感知已经成为人机交互研究的关键维度(Harris-Watson et al, 2023)。当人工智能技术显示社会线索,如人类外貌特征、身体特征、语言风格、声音或具备人类所有的部分能力时,用户会不自觉地将其视为社会行动者,启动社会认知系统并根据刻板印象等社会规则,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规范应用于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互动上(Xu et al, 2022)。一些研究表明,温暖和能力可以被用作更好地解释客户对拟人机器人的反应(Caic等人,2019;Kim et al, 2019;van Doorn et al, 2017)。例如,Kim等人(2019)认为类人机器人可能会提高顾客对机器人的热情评价;相比起长相更二次元的虚拟主播,长相更像真人的虚拟主播可信度更高(Cheng et al ., 2024),能力是机器人的基本和固有特征,将由客户来判断(Kim等人,2019)。
研究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文献阅读、投放问卷、推进大实验等研究方法,建立起机器人厨师与消费者感行为的逻辑联系,形成可实际投入运用的具体方案并在试运营后据其成果进行研究结果调整和完善。
难点:建立起机器人厨师与消费者感行为的逻辑联系;落实相关大实验全流程;以实验报告、论文等形式总结并完善项目研究成果。
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首先,基于对服务型机器人、刻板印象模型以及感知食品质量等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以往研究中涉及的服务型机器人所关联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结合机器人厨师、炒菜机器人的实际案例和现象,深入挖掘支持品机器人初始对消费者食品质量感知产生不同影响的理论证据。
研究方法:本项目进行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验法。通过大量阅读品牌联盟、图式一致性、感知好奇、消费者困惑和关联特征等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为了验证假设,结合以往相关研究及文献进行实验设计,采用已有研究证实可行的启动方法和测量量表,结合本项目研究情境、实验材料进行相应的有依据的设计,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测量。依据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变量控制以及数据收集。变量的测量量表信度较高、且经过多次检验的成熟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可靠度。数据收集结合线上Credamo与线下两平台进行随机抽样,在回收的样本中剔除品牌熟悉度过高与过低的,总体样本具有较好的随机性。然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来验证本项目的假设是否成立。本项目的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方法主要采用SPSS\Stata\Jamovi等软件,进行方差分析ANOVA、独立样本t检验、中介效应检验、调节效应检验等分析。最后通过研究总结来解释研究结果、总结研究局限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项目立足于现代商业、消费及心理学研究现状,综合现有的对无聊状态、生活意义相关研究某种心理学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的学习,通过分析消费过程参与各方的矛盾冲突和价值追求,通过无聊状态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总结相关实验报告及无聊状态干预消费过程的方案模板,并发表高质量、有建设意义的论文。
学科性:项目能够综合运用心理学、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
前沿性:项目以无聊状态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为主要议题,符合当前商家、消费者等多个群体对的创新性消费过程有较高要求的形势。
可行性(可操作性):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学因素研究和影响消费因素研究,“无聊状态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的推进与落地,在目前尚有较大空白的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应用领域,有很大实践和创新意义,该项目的实践成果,如无聊状态干预消费过程的方案模板,可以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有效推广。
研究性: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如与无聊状态相关的,或与某种心理学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相关等的较多,但将无聊状态与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与商业行为等联系起来,并落地形成消费过程干预方案模板的较少,且相关的可研究的方向很多,辐射推广范围很大,而现有研究的覆盖面仍较小,因而在研究方面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意义。
成效性:通过对该研究,可以触发相关人员对无聊状态与其对商业行为影响的理解,从而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跨方向科研、商业发展等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显著成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自动化与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取代人力,其中食品服务行业尤为突出。从快餐连锁巨头到传统餐饮场所,众多餐馆正积极探索自动化解决方案,旨在降低运营成本并可能提升顾客体验。这一趋势背后,机器人厨师等自动化技术的引入成为焦点。然而,面对机器人厨师这一新兴事物,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直接体验,因此他们倾向于依据外在线索而非食物本身的品质来预判其口感与质量。在诸多可能影响食品质量预测的外在线索中,新奇度、熟悉感以及生产过程尤为关键。但这些线索对机器人烹饪食品质量预测的影响并非固定不变,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一方面,机器人厨师作为高科技产物,其新奇的高科技属性可能促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其烹饪的食物。研究表明,与食物相关的新颖元素能够激发消费者的偏好。例如,将普通巧克力饮品冠以“太空食品”之名,能显著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同样,针对快餐店“机器人烹饪”的顾客反馈也显示出消费者对这一概念的浓厚兴趣与好奇。此外,机器人厨师高效化、标准化的特点不仅极大提升了餐饮服务的效率与速度,满足消费者对快速就餐的需求,还能通过精确控制烹饪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食材配比,实现菜品口感与品质的稳定输出,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口味波动,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一致且高品质的用餐体验。
另一方面,机器人作为机械装置,其烹饪的食物往往被视作工业化产物,相较于手工烹饪的佳肴,可能被视为缺乏“锅气”和吸引力。过往研究显示,消费者普遍偏好手工制作的产品,认为机器生产的葡萄汁不够天然,整体吸引力不足。此外,对人类厨师的访谈也揭示了一种普遍观念:厨师们将机器人视为冷冰冰的机器,并预测其烹饪的食物难以匹敌人类厨师的手艺,担心机器人会将菜肴“标准化”,失去个性与风味。
目前学术界对于机器人厨师的评价褒贬不一,本项目致力于深入探究机器人厨师对消费者行为态度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期望能够揭示在不同情境下,机器人厨师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感知与选择,从而为餐饮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